北海道道東

位於北海道網走的流氷観光砕氷船,每年約1月尾至3月尾開航。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朝聖大阪環球影城!(Part 2)

文章經同意下由友人所撰寫網誌「晞。觀影記事」轉載。 http://jackyheimovie.mysinablog.com     大阪環球影城的電影感可能不及Orlando,前往時適逢當地正舉行Halloween活動,自然是把著名恐怖片crossover鬼屋遊戲了,久聞日本的鬼屋遊戲有多恐怖,我倒覺得是影城予人的投入感與創意更叫我驚喜,值回票價。 特長鬼屋輪候時候是影城的一大特色,反觀回海洋公園個多小時吧?小兒科了。  除了前文提及過的《生化危機》遊戲外,其實影城內的部份鬼屋,於下午十二時便開始運作,當然輪候時間會比機動遊戲更長,排上兩個半小時正常不過,因此,第二日我決定於開放一刻、將近十二時前往第一個鬼屋,時間果然較短,個多小時便能入內了。  下午營運的鬼屋以荷里活電影《娃鬼回魂》與《黑色星期五》為藍本,像海洋公園一類需要自己走的鬼屋,也是透過影城部份設施改裝而成。《娃鬼回魂》的遊戲礙於電影本身設定所限,可能難有電影感,效果亦只如一般鬼屋無異,較驚喜的是過程安插了不少「臨記」跟你一起走,投入感大增,而「終極一嚇」也全在意料之外。雖然Chucky出場次數不多,場景也不如電影般(畢竟《娃鬼回魂》系列的血腥程度不如同類電影),但遊客玩的是遊戲設計之驚喜,像是Chucky怎樣出場,「受害者」如何受死等等,這一點我是很欣賞。 在園內的湖畔播放著Jason的「凶聲」,真頗有Crystal...

朝聖大阪環球影城!(Part 1)

文章經同意下由友人所撰寫網誌「晞•觀影記事」轉載。 http://jackyheimovie.mysinablog.com     終於來到了這個地方了。   小時候喜歡電影以後,老早知道了有這麼一個地方,一個關於電影的夢天堂,那時候,美國距離太遠,新加坡還未開幕,大阪環球影城便成了我的心願。沒想到,遲遲沒有機會去,甚至連美國Orlando與新加坡的那個都去了,輾轉才回到大阪這一個。其實,自去了Orlando的Universal Studios後,深感原來電影世界可以在機動遊戲中成真,那年玩得我興奮不已,是Disney及Warner Brothers Movie World都不能給予的實感。那時候,我已希望去盡全球的Universal Studios,如今也差不多達成目標了!LA那個兩次過門而不入,全因其遊戲實與Orlando及新加坡大同小異,還待多點新遊戲才去吧?這次來到大阪,適逢遇上了當地正舉行Halloween...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寄生獸(上篇)

又一部改篇自漫畫動畫的日本真人版電影,遲些還有《火影忍者》和《進擊的巨人》真人版,期待期待!看來日本人真的很喜歡拍真人版。 ※電影真人與漫畫人物 《寄生獸》其實是頗舊的漫畫,原作刊載於1990年,結束於1995年,已經二十年,但劇情並沒有因歲月過去而變得老套。故事講述寄生獸入侵人類,希望透過減少人類、捕食人類來減低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不是說笑,小時候也有想過戰爭和天災和低出生率令人類減少會否對環保有利。)寄生獸本為孢子形態,能鑽入人體內吃掉腦袋,奪取並控整整個思想,並於襲擊人類時以裂開頭部成為花狀和尖牙的方式現形,吞吃人類。主角泉新一是少數(電影版上篇暫時是惟一一個)寄生獸(名叫MIGI,即日語「右邊みぎ」的發音)無法侵入腦部便在手部(右手)成形,結果變成寄附在手上各自有獨立思想的個體。沒想到這就成為拯救人類的一個希望。漫畫當時已是18禁,在香港上映也被列入III級影片,另配有IIB級刪減版本。另有動畫版,由上年10月開始在日本播放中,還沒完結。 由於電影將十卷漫畫濃縮至只有上下兩集,故刪減了不少情節,當中包括主角父親的故事(電影設定成單親,只有母親,母親被寄生的原因則被改),大幅刪減第二女主角立川裕子的故事並將部份併入第一女主角村野里美等等。但對沒有看過漫畫原著的我來說我覺得這樣做也不錯。相比漫畫和動畫原著,真人電影版的MIGI造形和聲線均十分可愛,為整套血腥無比的電影稍稍緩和一下氣氛。 ※電影中米奇的造形 故事打從開首第一個吃人事件就很緊湊,幾乎沒有冷場,亦夾雜不少爽快刺激的戰鬥場面,包括主角和B(第一次戰鬥在店內的寄生獸,電影沒提及其名字)、島田、A等戰鬥,相信作者在二十年前也應該沒想到現在的CG可以把戰鬥完美呈現。綜觀全套電影,深津繪裡的演技最值得令人讚賞,那種令人不寒而慄的眼神和表情,演活了寄生獸領袖的角色,也同時能表演出母愛和對人類感情疑惑的懊惱。東出昌大飾演的島田也很有神!相反,主角染谷将太雖然演技不俗,但好像和角色的模樣不太合襯。期待下一集浅野忠信飾演最強戰鬥寄生獸的表現! ※「惡攪」版的多啦A夢寄生獸 圖片來自:コミックナタリー...

多啦A夢Stand By Me 童年重溫

因為與馬來西亞旅遊關係,沒能看2月7-8日的優先場次,惟有和大家一樣在今天情人節看了。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Stand By Me》去年8月已在日本上畫,台灣也於去年12月聖誕檔期上畫,香港一向是最遲的... 但遲半年已比早年的多啦A夢大電影遲足足一年上畫來得快,剛剛趕得及在多啦的粵語配音林保全先生逝世前完成,也許是命中註定。預告一句「今次真係要走啦」,吸引了老中青一同觀看。日本方面的宣傳語句是「 いっしょに、ドラ泣きしません」,其實意思是已預計入場觀看的您會像這個海報中的多啦A夢一樣哭泣感動。 電影由山崎貴執導,好像近來看的電影都由它包辦,包括《永遠之0》、《寄生獸》,家中亦有齊他成名之作《三丁目之黃昏》一套三集DVD!多啦A夢至今已有30套大長篇電影(不包括那些《新•大雄的恐龍》等數碼翻拍版本),他卻好像是首次執導多啦A夢的。這部也是多啦A夢第一部的3D電影,開場數分鐘有點不習慣人物過於卡通化,到中段後開始覺得效果也很不錯,但個人認為這畫風不太適合用作冒險故事類別的,就只能用於這類短篇故事上。 ※以竹蜻蜓飛越22世紀上空的一段3D效果不錯 這電影並不是新創作的冒險故事(我們俗稱「大長篇」),是為紀念作者藤子·F·不二雄誕辰八十週年而把最經典的七個短篇/中篇小故事串連而成的小電影,作為標準多啦迷/叮噹迷的我當然一早已經全部看過了。沒想到導演貫穿七個故事能比想像中順暢,尤其自己也沒想到故事2、3、4、5可以這樣自然地利用時光鏡(在電影中變成好像iPad的平版電腦物體)看未來的事連扣下來。雖然全部感動的位置我都因為看過所以知道了,但仍不禁在數處地方落下淚兒。也許,每人小時候都有自己的一個靜香(靜兒),一個多啦A夢(叮噹),成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和最願意幫忙的友伴。可是,現實中不會有法寶、也不會有時光機,我們總要為自己的將來而努力。 ※七個短篇故事 稍為替大家補充一點不是叮噹迷不會知道的事,在《多啦A夢的誕生》中長篇故事中,多啦A夢由於在機械人工廠製作時出現問題,故一直很多事都做不好學不好(當然比大雄好吧:P),結果在拍賣會上多啦A夢(被設定成照顧小孩的貓型機械人)表演完畢後因途中多次出錯竟然沒有觀眾願意按下「購買」按鈕,在最後關頭由世修(只是嬰兒,應該沒有一歲)錯誤按下而購買,但卻意外地成為親切的玩伴。世修為了改變家庭貧苦的狀況故送多啦A夢回20世紀照顧爺爺大雄,而世修自己往後則由多啦美(多啦A夢的妹妹)照料。這可以算是這套《Stand...